生态环境保护如何助力经济运行整体向好,日前召开的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已经作出定调:做好统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统筹PM2.5与臭氧协同治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统筹城市和农村,统筹陆域与海洋,统筹传统污染物与新污染物,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
2022年年末,中国宝武在2022年全球低碳冶金创新论坛上正式披露了其低碳冶金的最新成果:新疆八钢的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已实现碳减排20%、固体燃料消耗降低30%的效果,且新工艺具有商业化的基础,将于2023年大规模推广。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近日发布了《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白皮书向国内外讲述新时代推动绿色发展的中国故事,全景式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遵循的理念、采取的重大举措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展示我国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决心,体现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谋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国担当。
吸取欧洲能源危机的经验和教训,坚定立足我国资源禀赋“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完善煤炭发展、转型的顶层设计。碳达峰前,确保煤炭在我国能源供给体系中的兜底保障作用,持续提升能源资源供应保障能力,统筹煤炭与煤电、煤化工及煤炭与数字技术等一体化发展,建设兼顾安全和稳定的煤炭供应体系,为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平衡全球能源供需作出积极贡献。碳达峰后,以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为抓手,保留煤炭应急保障产能的同时,科学有序推进能源转型。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腾飞,制造业实现流水化生产,用大量机械来代替人工,减少成本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失业人口。社会的发展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意味着未来工厂中人工的数量会大幅减少。2023年煤炭及建材等行业或将迎来了调整。业内人士指出,这对从业者有一定影响。
前不久,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一组数据令人眼前一亮: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已突破11亿千瓦,稳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保有量占全球一半;与2012年相比,2021年中国能耗强度下降了26.4%,碳排放强度下降了34.4%……一个个数字,彰显“双碳”工作取得的积极成效,照见我们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迈出的坚实步伐。
当前,能源转型加速迎来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有序发展光能源、硅能源、氢能源、可再生能源。
全球能源危机正愈演愈烈。临近寒冬之际,美欧地区的国家为满足庞大的用电和供暖需求正重新将目光转向“物美价廉”的煤炭。10月以来,美国、澳大利亚、印尼等国基准煤炭价格均创新高。